環境、建築、人——亞洲現代美術館半日遊



去年底才完工開幕的亞洲現代美術館,由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所設計的正三角形造型美術館,相信還有很多人沒去看看,天氣炎熱就躲到美術館消除暑氣,提升氣質吧。
這座美術館採用安藤忠雄慣用的清水混凝土風格,整座美術館是一個正三角型的結構,內部也是處處暗藏三角形,樓梯間、講堂、迴廊等,連休憩的座椅也是三角型。

靜靜地坐在三角的椅子上,透過三角柱間的透明玻璃帷幕牆,觀察人、風、樹、雕塑的光影變化,或互動關係,是心靈休息的和諧場所,當然,不要睡著了,這就不禮貌囉!
雖然這裡是一座小規模的美術館,也還不是一座很有名,參觀的人沒有很多,但逛美術館應該有的素養還是要注意:不要高談闊論,深怕別人不知道你多有水準。不要帶會呀呀叫的孩子進來吧!美的素養是要從小培養,但寶貝們還看不懂只會呀呀叫或互相追打,就多替其他參觀者想想吧!不要穿著夾腳拖、調嘎仔、夾著鯊魚夾就要提升美學氣質,家住隔壁也別那麼隨便。不拍照、觸摸(亞洲現代美術館是可以拍照但不可用閃光燈喔!)這幾項是最基本也最容易做到的小小常識,其他繁文縟節我們就不多要求囉!




補充知識


了解清水混凝土  參考網站1  參考網站2
清水混凝土(英文:Architecture concrete;日文:打放しコンクリート)是建築現代主義的一種表現手法,因其極具裝飾效果也稱裝飾混凝土。是不再添加及修飾的混凝土牆面,講求一次到位的細緻工藝及混凝土最純樸的面貌,透過設計者的巧思,不加修飾的混凝土素面元素結合自然環境、幾何元素,呈現出樸實、寧靜、光與影互動的意境,清水混凝土,表面質感隨使用模板面的種類而產生不同的風貌,色澤為混凝土最自然的灰白色。
混凝土(正確的名稱是「水泥混凝土」。光稱混凝土的話也有其他如瀝青混凝土之類的)的原料是水泥、砂(細骨材)、砂石(粗骨材)和水。沒加砂石的稱之為「灰泥」。
利用水泥的歷史很古老,可上溯至古埃及。混凝土的原型也可見於古羅馬,但像現在這樣用於建築構造材料的,卻是從18世紀末開始。此後,混凝土成為近代建築發展不可或缺的新建材,與鐵和玻璃並列為近代建築的三要素。
做為建築完工表現的清水混凝土歷史,雖說始於法國建築師奧古斯特·佩雷邯錫教堂(1923年)中運用的柱樑表現,但世界上率先將清水混凝土用於牆壁表現的,我們現在第一個想到的卻是位於日本安東尼·雷蒙的雷蒙自宅(1924年)。那自由的可塑性,做為德國表現主義之首,大量地活用其曲面的表現,與鮮活造型表現相應的「清水混凝土」也受到了歡迎。
此後,基於包浩斯、國際現代建築協會(CIAM)等團體的活動,直線的建築形態成為主流,「清水混凝土」的手法就很少被採用。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科比意、路易·康等人的作品,再次讓「清水混凝土」成為建築表現的主角。相對於科比意從前強烈粗獷表現的解釋,康則提出了如美麗光輝一般表現的新解。學習於前者之下的前川國男等人的「清水混凝土」,是位於前者思想的延長線上(例如東京文化會館等),而私淑後者的安藤忠雄等人的現代商業建築及住宅,可以說是站在後者思想的延長線上。

了解帷幕牆 參考網站
首先,必須先了解「什麼是帷幕牆?」根據建築技術規則所示,帷幕牆是:『構架構造建築物的外牆,除承載本身重量及其所受的地震、風力外,不再承載或傳導其它載重之牆壁。』
一般提起帷幕牆,總讓人聯想到玻璃帷幕牆,而玻璃帷幕牆也正是一般人對帷幕牆較刻板的印象。其實,帷幕牆純粹是一種構造的形式,與使用材料沒有直接關係,所以它的材料可以是石材、金屬版、磁磚,也可以是玻璃等其它建材,而各種不同的組合也也帶給建築師在設計上更充分的創意空間。

現在館內正在展出維也納的分離畫派——克林姆與新藝術,雖然不是原作,但是皆採一比一等比的方式仿作展出,也算是可已很盡興的觀看世界名畫了。還有四位近代東方兩岸藝術家朱德群、林壽宇、劉國松、蕭勤的抽象創作展出,也是我個人很喜歡的展覽。如果你喜歡看雕塑作品三樓有大師級的展出,羅丹的加萊市民中有一獨立人像的創作是我很喜歡的作品之一,亨利摩爾抽象雕塑會人深思其中,大家都很喜歡的達利,非常超現實的太空犀牛,與阿曼猶如動態的切割雕塑,伊其里誇張式的人體情感表現雕塑,都是值得參觀探究的藝術。裡面的展出都可以拍照,但不可以用閃光燈喔!

要自己也看的下去的畫展才能帶領孩子一同領略其中。


加萊市民

太空犀牛








留言